做老好人并非就讨巧了
做老好人并非就讨巧了,很多人性格不一样,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高高挂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人的准则。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做老好人并非就讨巧了。
做老好人并非就讨巧了1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类人,对朋友有求必应,对领导有问必答,当你需要帮忙时,他们总会说:“好的,没问题。”讨论事情时,他们也总爱说:“我没意见,就按你说的来吧。”有时,需要他们的建议,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我觉得挺好啊。”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别人心中没脾气、没意见的“老好人”。其实,这种看似谦和、低调的处世方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信任,甚至会出力不讨好。
“老好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好事、坏事,都表现出讲好话、一团和气状态的人。“我们常误以为‘老好人’的心理是心太软、不懂拒绝。但事实上,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下造就的人格特征。”专家说,一方面,他们深受“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观念影响,凡事以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待人接物都不会投入太深;另一方面,当下很多80后、90后,从小被家庭安排着长大,缺乏主见,很难形成自我见解。因此,老好人心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迎合、取悦他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还容易让别人看轻自己。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平等与互动,一味应付、顺从、没有主见,别人与之交流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久而久之,话就越来越少;其次,无论是上下级还是朋友间,信任来源于思想与建议的碰撞,当老好人逃避话题、隐藏自身想法时,也在无形中给他人带来了压力。这种“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等消极情感的畏惧,为避免他人敌意而刻意逃避的自卑行为。如果任由此发展,会对自身人际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
沟通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善于表达是人与人建立信任的基础。专家建议,工作生活中,“老好人”不妨试着换一种为人处世之法,或许会有全新的体验和改变: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创造机会表现自己;通过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活动来锻炼自己,演讲、朗诵、拔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感知到负面情绪时,可以与亲近的人沟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增强自身安全感;每天为自己预留2~3分钟的冥想时间,清空压抑情绪。
做老好人并非就讨巧了2
善良的人都很值得别人尊重,但每个人的善良都应该有所锋芒,因为人不能惯,情不能盼,做个好人,但别做“老好人”。恰到好处的爱意和善良,都不是负重前行,而是量力而为。
行善,要有底线,对不知感恩且妒忌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另行善,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
从小家里很穷,自己是老大,所以很多事情都在主动去做好,要学会为父母担责,还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勤俭节约,什么都靠自己不让父母操心。自己就这样养成做好人习惯,但是现在长大了,一直什么事情都找我做,家里大大小小事在一起,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心里很不平衡。后来意识到问题在自己,就开始反抗,归因别人。这个过程很痛苦,不断归咎别人逃避责任,但是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越来越多。
“老好人”就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替别人着想,总是猜别人的想法,觉得自己吃点亏没什么,但往往你做了以为是让对方觉得你好的.事情,但根本不是对方想要的,时间长了,别人不会觉得你好,觉得你是应该的,觉得你好说话。
当你老是做个老好人,总是在帮助别人,当你一次又一次满足别人,别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后,就会用形成的思维来衡量你,不会再考虑你原本就没有义务帮他们的忙,只是出于你自己的好心。
或许你太希望所有人都喜欢你,然后你变得讨好很多人,可是越是这样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喜欢。这种讨好的心态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中,觉得自己一定要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总有人说,你要善良,可我觉得所有的善良和友好都有建立在自己开心和不损失自己的利益的条件上。
有一个朋友就是个老好人,什么都愿意帮别人做,哪怕麻烦一点,也愿意。但后来他才发现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总会换来别人的“得寸进尺”,就像现在年轻人在地铁上不让座会被说不善良,明星遇到不发微博,会被说冷血。我不想帮你的忙,会被说小气……所以,我们的善良是要带点锋芒的,别做那个“老好人”了。
当把老好人这个事情做得久了,突然有一天学会了拒绝,看着好朋友的远去,有点痛心,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缘分,人生中的一段旅程,一种陪伴。这种经历将会很多,所以我也就不再想太多了。
所以做自己,不讨好任何人,因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